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明白自己“做不了”的才是正确认知生活中,我们总是正向思维,要做什么,其实恰恰相反,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做不了,而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。然后才是选择自己能做的范围博弈。比如说,对学生来说,上得了北大、清华吗?如果不可以,那么选一个能力范围内的学校,学到对应的知识也是成功。接着选专业,能当科学家吗?能当官员吗?能修车吗?能当老师吗?能当商人吗?将一些不必要的可能性减少,我们的目标就逐步浮出水面了,这是一个明显的减法。然后再思考,哪个职业会让你特别兴奋,愿意付出时间去做,而这个往往是努力的方向。
没有明显的特征,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
股市也是类似,4000多只个股(未来大概率还会更多),不可能都博弈的,这里面也有一个筛选的过程,这是非常明确的。股民应该先想想自己哪些品种做不了,然后范围缩小之后,才是可以博弈的,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。比如说问几个问题,科技板块做得了吗?可能很多专业名词都不懂吧。医药科技要看研发进程和审批因素,半导体要看用途和物理极限,新能源要看相关利润公式和渗透率……看不懂没事的,不碰就是了。
消费板块做得了吗,愿意研究受众和相关消费周期吗?猪肉和鸡肉板块,做的了吗,愿意研究相关猪周期的因素吗?环保、军工板块做得了吗,愿意接受没有趋势机会,而重视股性和事件窗口做波段吗?农业板块、资源板块做得了吗,愿意研究题材而非业绩,通过突发事件博弈机会吗?金融、地产板块做的了吗,大行业依托的是宏观大环境因素的研究,以及内在核心指标?当然,有股民说,这些都做不了,那么指数博弈也是可以,尤其是定投可以实现很好的收益率,只不过是机械执行,这个都做不了,就离开股市,断开股民的所有扰动。
所有的选择都源于规避自己“做不了”的那部分几乎所有成功者在阐述案例时都会说,做好什么,然后实现了什么。其实,隐藏的信息是我们实际上是规避了“做不了”的那部分。为什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,就是因为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,不要去碰,这个是关键。别人不知道,玉名自己在股市方面的选择,所有都是来自于“做不了”的因素,比如说风控因素,止损止盈,我们选择的是什么?被动止损止盈。为何,因为我做不到最高点的判断,或者最低点区间的,那么我让渡一部分,明白自己注定不能把握最高点的位置,然后接受从最高点跌破一段位置后的空间,这就是规避做不了的好处,承认自己的“不能”,才能找到自己的“能”!
同样道理,为什么会有《建立属于自己盈利系统的数据库》,因为玉名不会别的因素,为了最大可能降低不确定性,才有了笨方法,堆积行业数据,最终形成自己的盈利系统。数据研究不难,只是需要付出时间,做别人会做但不愿意做的事儿而成就一些事儿(这是个秘诀,大家不炒股,在生活中中,在单位只要也做好这样的事儿,就会拥有很好的竞争力,就是做大家都会但不愿意做的事儿,傻人有傻福就是指这个因素,百试不爽)。那么,顺着这个思路,继续介绍几种“做不了”的类型和相关应对策略,会对股民有很大的启示。